始作俑者是一个成语,原指在制陶器时,作者用一个固定的样板作为原型,旁人仿效他的样式。后也用来比喻开始某种言论、行动并起到主导作用的人或者事物。
每个领域都有其始作俑者,他们能够开创先河使这个领域更加发展。中国古代有许多文化艺术始作俑者,如李时中、黄庭坚、王羲之等。
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,也存在着许多始作俑者。如计算机科学始作俑者图灵、晶体管始作俑者肖克利、互联网始作俑者蒂姆·伯纳斯-李等。
始作俑者的地位重要,他们为这个领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。在开始新的事业或者领域的探索时,我们需要关注始作俑者,从他们那里学习经验和思路。
什么是‘始作俑者’,这个词的起源是什么?
“始作俑者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词汇,指的是在某个事情的起点或决策中起到错误或不良作用的原因或人。而这个词源于中国秦汉时期的陶俑制作。据史书记载,秦朝的制陶业比较发达,但在制陶技艺上不甚精湛,陶俑的制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尺寸失当、位置不妥等问题。这些陶俑通常会被埋葬在汉墓中,作为死者的伴侣等,称作“作俑者”。
到了明清时期,人们开挖古墓时发现了大量的陶俑,但因为摆放不当或保存不当的原因,这些陶俑经常破损。文人骚客就习惯性地用“始作俑者”来形容那些没有了原形或变得面目全非的陶俑,后来这个词就渐渐成为了比喻语。今天,“始作俑者”被用来形容做出错事或引起事故的人或事物。
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?
“始作俑者”这个成语来源于唐代的一位画家吕温,他擅长画人像,绘制出来的人模特儿栩栩如生,颇受大家的喜爱。有一次,吕温让徒弟画了一幅画,在画的左下角写了“温卿发”,意思是吕温发一下稿费。结果这幅画被某商家仿制,把“温卿发”改成了“商家发”,并大量生产销售,赚了不少钱。而这也引起了吕温的不满,他便在原图的右下方加上了四个字:“始作俑者”。
从此,这个成语就流传开来,形容那些引起麻烦或者制造问题的人。例如,A同学在课堂上讲了一些不好的话,B同学为了保护自己,也说了不好的话,这个时候B同学就可以说“我不是始作俑者”。也有形容“始作俑者”的成语,例如“引火上身”、“拍马屁”等等。
成语的来源往往非常有意思,也是汉语文化的“缩影”。时至今日,“始作俑者”这个成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,也让人们更加注重行为的慎重和言行的规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