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河作为大自然雕刻出来的自然地貌,在中国广泛分布,拥有着丰富的自然、文化和历史元素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。江河的发展历程,呈现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史和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特征,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。在中国历史上,江河不仅是贸易、交通的重要媒介,也是人民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。因此,江河日下的现象除了带来经济效益,更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影响。
“江河日下”:全球变暖使得汛期降雨剧增,中国的治理之道
江河日下,气温节节攀升,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。走在街上,喷涌而出的地铁排风口,热浪袭面,让人失去了清凉的感觉。
而今,随着全球的气候变暖,汛期降雨明显增多,汛期常常被爆出各种汛期灾害,尤其是洪涝灾害,导致经济损失、生命财产损失等等问题。然而,中国治理洪涝灾害从来都没有停歇,十年换一洪,一洪十年功,在这一坚实的治理基础之上,中国的江河治理方式值得全世界学习。
中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,历史上一直受着洪涝灾害的困扰。然而,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,中国在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的同时,也逐渐探索出一种针对中国治理水各个层面的全方位治理技术。在水稳防洪、水稳供用、水安环境、水稳产业和水稳社会各惠五个方面展开全面治理,通过建立“防洪—保水—利用—治理—管理”的国家河湖水系管理体制,全面治理长江、黄河、珠江等大中型河流,取得了治理成效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治理灾害中,中国的政府始终注重科学防灾,蚌埠市一例具有代表性。由于近年来频繁发生洪涝灾害,2006年,该市成立了科技防灾研究院,研究利用雷达遥感、卫星遥感等高科技手段实现精准的防洪预警。
江河日下!揭秘中国最大淡水湖如今的现状
神舟三号载人航天任务成功发射,实现了中国航天的又一个里程碑。但是,在这个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的时候,我们是否发现了中国最大的淡水湖——洞庭湖的现状呢?
洞庭湖,位于中国湖南、湖北两省交界处,千百年来,扮演着水稻之母的角色,给这片土地上的亿万人民带来了养育之恩。然而,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,洞庭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和破坏。在经历了一系列尝试拯救和扶持的政策后,如今,湖泊面积和水质情况依旧难以满足人们的期望。
江河日下,不仅存在于科技发展的历程中,也存在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之中。我们对洞庭湖,对自然环境的保护,需要关注和行动起来。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发出力量,才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