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上河图,是中国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长卷,长达5.28米,高近0.25米。画卷描绘了北宋两淮清明节时的市井繁华景象,包括了外城、行船、过街楼、卖酒楼、草堂、南苑、北苑、城南、店肆、屠肆、打毬场、花市、鱼市、蔬市等繁荣场景,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。
清明上河图最早出现在金朝文学家刘义庆的《临川四梦》中,后经传抄一直在世间传颂。明代神秘学家顾炎武声称,此画为张择端之手,并撰有《清明上河图赞》。可惜的是,从当时到现在,张择端这位大名鼎鼎的画家仅留下此幅清明上河图,对于他的本人和其他作品一无所知。
清明上河图中的每一幕生动形象,细节繁复,画面与生活密切相关。其中描绘了市井人物的画面尤为耐人寻味,他们活灵活现地走在画卷上,有的吃饭、喝酒,有的招呼着路人,有的在讲书、卖药……这些细致描绘的小人物,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,也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历史,感受民风风俗。
2011年,清明上河图被列为《世界记忆遗产名录》,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。如今,它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,可以让更多人一睹其千年风华。不过,不仅仅只有北京故宫,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博物馆同样珍藏了清明上河图,想要欣赏这幅千古绝艳的中国传统画作,就请来到这些地方,打开心扉,走近历史,走近我们的祖先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