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号是我们在小学就接触到的符号,但它的起源却不止于此。
在古代,中国和印度分别发明了两种除法,中国是“竖式除法”,印度是“尘封除法”。竖式除法可以算出商和余数,与我们学习时使用的方法相似,而尘封除法可以把一个质数分解成若干质因数的乘积。大约在公元200年左右,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使得尘封除法传入中国,开始有了使用尘封除法的“除法书”出现,其中一本《筭數》中就记录了尘封除法的运算过程。
到了近代,人们在对除法的运算中出现矛盾时,才开始思考“除数为0”应该怎么拟定规则。过去人们认为除数为0是不存在的,不需要考虑,但是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除数为0的情况。1734年,瑞士数学家欧拉在研究无穷级数时,引入了符号“∞”以表示无限大,从此“除数为0”得到了解决。
除数为0的问题解决后,我们就有了一个完整的除法概念,除号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,使用除号的场景也是五颜六色,如在分数中表示除法、在公式中表示比例等等。除号虽小,其威力却不可小觑啊!
除号的来龙去脉
除号,数学中一种基本的运算符。中国古代又称之为“分”,是一种分割整体为几等份的操作。除号基本符号为“÷”或“/”,读做“除以”,表示将被除数平均分成除数份,求每一份的值,是数学中最基本的算法之一。
除法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旧石器时代。古巴比伦、古希腊、古印度等文明都有除法的出现。 在古埃及时代,年轻的数学家阿赫梯解决了除法运算的问题,并发明了分数。在此之后,古罗马人一直沿用分数这一概念,将除法运算向更高维度进行了发展,并始终保持至今。